首页 > 新余旅游 > 好人好事

余热生辉映桑榆 初心不改铸华章

  在渝钤大地,有这样一位老干部,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“退休不褪色、离岗不离党”的深刻内涵。自2006年退休后,刘文兵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,在党的建设、关心下一代、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持续发光发热,先后荣获“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”“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”和“全省最美老干部”等称号。

  党建创新筑堡垒

  2014年4月,刘文兵担任渝水区人大常委会机关老干部党支部书记后,创新提出“四好”工作法,即学习好、引导好、活动好和服务好,打造富有特色的老干部党建品牌。

  在组织学习上,他坚持每月组织支部老党员集中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,每年组织一场学习报告会,结合时政热点和老干部实际进行宣讲。为引导老干部发挥作用,他建立“银发人才库”,依据老干部专长推荐任职。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方面,组建门球队、合唱团等兴趣小组,每月组织文体活动。服务上坚持“五必访”,及时关心老干部的生活和健康状况,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。同时,他还组织开展“红色记忆”口述历史活动,采集老干部回忆录,传承红色基因。在他带领下,党支部连续8年获区老干部先进党支部。

  红心向党传党音

  作为一名拥有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,刘文兵始终将传播党的好声音视为神圣使命。他担任渝水区关工委“关爱报告团”负责人15年来,凭借多年教师和政法工作经历的优势,主动深入基层成为一名红色宣讲员,积极开展义务宣传教育。

  为了确保宣讲质量,刘文兵坚持“三个一”工作法:每堂课必先调研受众需求,每次宣讲必先试讲打磨,每个专题必先深入学习。他搜集大量资料,精心编写了30余篇近20万字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稿,其中《新时代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》等5篇被《中国火炬》等刊物刊载。特别是党的二十大召开后,77岁的他带着新制作的课件,连续三个月奔波在宣讲一线。至今已累计开展宣讲300余场,受众超过3万人次,他的宣讲报告活动被亲切地称为“刘爷爷课堂”。

  文化传承弘乡韵

  刘文兵对古典诗词有着深厚的热爱。退休后他牵头成立了渝水诗社(后更名为诗词学会),担任学会会长,带领这个最初只有8人的小团体,发展成为拥有156名会员的区级文化社团。他倡导“三贴近”原则,即贴近时代、贴近生活、贴近群众,组织会员深入重点项目工地、新农村建设现场采风,创作了大量反映时代变迁的诗词。

  在他的团结带领下,诗词学会出版了《渝水诗词》5辑,启动了《渝水墨韵》系列诗书画册工程,出版4册。以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等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,讲好新余故事、弘扬新余精神、传播新余好声音,成为展示地方文化的亮丽名片。特别是在新冠抗疫期间,他组织创作了300余首抗疫诗词,其中50首被编成朗诵视频在网络传播,传递了正能量。此外,刘文兵还致力于地方文化的挖掘与传承,他主持带领编委会成员多次实地走访、查阅方志,编撰了《新余(渝水)历代名人诗选》《古今文人咏蒙山》等具有重要价值的典籍,填补了当地文化研究的空白。

  刘文兵如今已到耄耋之年,依然忙碌在各个“工作岗位”上。当被问及为何退休后还这么拼时,他笑着说:“共产党员没有退休一说,只要身体允许,我就要继续为党和人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。”在他的书房里,挂着一幅自题诗:“岁月如歌鬓已秋,初心不改志难休。夕阳更比朝阳美,余热生辉照九州。”这或许就是这位老干部最真实的人生写照。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新余网(xinyu.cc)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

新余网 xinyu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