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历史文化 > 文化杂谈

庐陵廉韵|文天祥两袖清风

  咸淳六年(1270)正月,任宁国知府的文天祥接到朝廷的调令,入朝任军器监的官职。他抽空回家乡富田一趟,准备料理家事再去任职。离富田约20里的地方,有个叫冷水坑的小村子。路边,有一家小旅店,老板姓胡。

  胡老板听说文天祥从宁国府回来,乐不可支。因为胡老板和文天祥的父亲革斋先生是好朋友,常受革斋先生相助。后来,文天祥长大了,也常同父亲到这里来玩。去州府,路过这里,胡老板总是好酒好菜招待。那次赴京赶考,胡老板同样热情款待,说了一些恭维话:“文公子相貌不凡,谈吐不俗,必有出息,望日后富贵,不忘老伯。”文天祥后来被免官回乡隐居,也曾路过小店,都是和胡老板见个面就离开了。这次可不同了,知府改任朝官,算是衣锦荣归。胡老板探听到了文天祥的行期,早早准备好了老酒佳肴迎接。

  中午时分,文天祥一行缓缓而来,在胡家旅店前停下。全村男男女女,都远远观望着。文天祥一下轿,胡老板立即趋步上前,满脸堆笑,热情地说:“小店简备菜蔬,恭候大人光临,请进请进。”文天祥与熟人们寒暄一阵后,在众人的簇拥下,进了旅店。胡老板请的几个帮手,忙不迭地抹桌端茶,温酒炒菜。

  门外的百姓,指着那一匹驮货的马和一担担行李,议论纷纷。一位老人说:“俗话说得好,一年知县,腰缠万贯。文大人做了几任知府,一定是黄金满担的了。”有人接着说:“那是一定的。你们看那一担担行李,包得紧紧的,恐怕是金银首饰。”“是啊,我们作一生世的田,还抵不上他一担行李呢”,有人叹息道。一位书生模样的人说:“不要乱猜了,文大人并非贪财谋利之辈。”

  不多时,午饭已结束,文天祥与胡老板喝茶闲谈。胡老板说:“文大人从小就不同凡响,如今果然飞黄腾达。虽经挫折,却有吉星高照。”文天祥答道:“尊伯过奖了。我也是俗胎凡骨,承蒙皇恩,在官场上混了几年。大伯这几年生活可好?”胡老板说:“连年天灾,税赋又重,百姓穷困,我这小店也不太景气。我们两家算是世交了,今后还拜托大人多多关照。”文天祥说:“从小至今,屡受大伯恩待。我为官多年,只求淡泊度日,拿不出什么东西答谢大伯。这次归家,带有些行李,你任意去挑选一担,不论挑到什么,一定相送。”“不敢,不敢。大人屈驾寒舍,已使门庭增辉了。”胡老板虽不贪财之人,但心里仍是甜滋滋的。

  文天祥命仆人领胡老板去挑选。胡老板半推半就出了门。他逐担行李一一看去,掂掂重量,推测价值,心想,文大人这样慷慨,自己也不能太贪心了。他指着一担轻一点的行李说:“就这担。”然后,胡老板惴惴不安,抖动着手解开包装布。一看,他惊讶地张开了嘴巴,久久说不出话来。几个胆大的人围上来,七嘴八舌说开了。“我当是什么宝贝,原来只是些蒲扇。”“胡老板运气不好,没挑到什么好东西。”胡老板心里有点失望,可嘴上仍说得好听:“文大人看得起我,才送礼物,不管什么我都喜欢。”文天祥道:“大伯如不中意,再挑选一担吧。”胡老板怕人家说贪心不足,连连答道:“不,不。够了,够了。”文天祥说:“在宁国府临行前,不少人送礼告别,我一概不受,只买了些蒲扇,答谢家乡亲友。其他几担行李,也不过是些旧衣旧书。不怕见笑,我无厚礼馈赠亲友,请你原谅!”胡老板说:“文大人两袖清风,令人钦佩。这担蒲扇,是最好的礼物,我要送给亲朋,传传大人的名声。”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新余网(xinyu.cc)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

新余网 xinyu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