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 然 环 境 历 史 沿 革
人 口 区 划 城 市 荣 誉
城 市 建 设 产 业 经 济
社 会 事 业 人 民 生 活
科 教 文 卫 民 族 宗 教
地 理 气 候 旅 游 资 源
新余是江西省的一个新兴工业城市,1960年设市,1963年撤市,1983年复市,全市人口116万,面积3178平方公里,现辖一县三区,工业化率达51.3%,城市化率达56.6%,是全国唯一的国家新能源科技城、全国22个国家森林城市之一、全国首批8个"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改革示范市"之一、国家"城市矿产"示范基地、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、"国家教育部全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试点市"、"中国新能源之都"、全国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、国家园林城市、全国金融生态示范城市、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、中国诚信政府前10名、中国最具竞争力100强城市,中国最佳投资城市、中国最具海内外影响力城市、中国光电产业最佳投资城市,连续四届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和两届"长安杯"城市。
近年来,在省委、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我市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,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一系列决策和部署,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,以工业化为核心,以大开放为主战略,着力转变发展方式,调整优化经济结构,改变了过去"一钢独大"经济结构,基本形成了新能源、钢铁、新材料为支柱的多元发展格局,成功实现了经济转型升级,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。全市GDP连续七年保持15%以上的增幅,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连续四年增长45%以上,财政收入每三年翻一番,人均主要经济指标居全省前列。全市上下紧紧围绕"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、加快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"的经济工作主线和"通过8至10年努力,实现人均期望寿命80岁"的民生工程主线,超额完成了"十一五"规划确定的主要经济指标,综合实力明显增强,经济结构明显优化、城乡面貌明显改观、生态环境明显改善、创新能力明显提升、社会事业明显进步,生态水平明显提高、发展环境明显优化。
2012年,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840亿元,增长10%;财政总收入116.89亿元,增长5.1%,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3.23亿元,增长19.9%;固定资产投资754.8亿元,增长20.5%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.4亿元,增长17%;引进内资423亿元,增长30%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80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10047元,均增长14%;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2.6%。
着力转变发展方式,工业经济平稳运行。转型升级步伐加快。大力实施"十百千亿"工程,新材料、动力与储能电池产业快速增长,江锂年产2万吨电解镍技改项目建成投产,江锂、赣锋锂业主要产品产量增长40%以上。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,沃格光电、盛泰科技、好英王光电等企业产值翻番。赛维先后推出M2、M3新型高效多晶硅片,转换效率提高到17.5-18%。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60.5%。园区新建标准厂房34.8万平方米。分宜工业园列入省级重点工业园。袁河经济开发区列入省级工业园区管理序列。非公经济主体数量增长12%,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1%。招商引资成效明显。围绕"三项政策"和机械装备、动力与储能电池、户外照明、花卉苗木、文化旅游等产业,成功举办13场大型招商推介活动,签约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14个,其中新能源汽车等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15个。对接央企招商取得新进展,中汽零、中电投、中国五矿等企业进驻,与航天万源、国电电力、中核集团等达成合作意向。帮扶企业渡过难关。把保企业稳生产作为中心,成立三大产业服务团队,派出干部500多名,挂点帮扶企业150多家,协调解决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。实施"一企一策",组建专门工作组,重点帮扶赛维等光伏企业应对困难。出台了《促进经济发展暂行办法》《关于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意见》等政策措施,兑现优惠政策资金2.46亿元,帮助企业融资178.7亿元。
着力实施项目带动,发展后劲持续增强。项目建设加快推进。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15个,累计完成投资281.7亿元,其中工业项目48个,完成投资145.4亿元。100个重点项目全部在建,完成投资200亿元。成功争取蒙吉铁路途经新余,赣铁物流园等配套项目前期工作有序开展,杭南长客运专线(新余段)建设顺利推进,白梅水利枢纽工程列入国家大中型水库"十二五"建设规划。新电2台66万千瓦机组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,分电2台100万千瓦机组项目通过初可研。"三项政策"稳步实施。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实施方案在全国8个试点城市中第一个获批,获批综合奖励项目6个、资金5.37亿元,获批现有政策项目13个、资金2.4亿元;"城市矿产"示范基地开工项目10个,新签约项目8个,获补助资金1.15亿元;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通过省级初审,项目储备库收集八类项目262个,累计获转移支付资金5.03亿元。项目争取成效显著。建立常态调度机制,对接落实项目46个、资金170.4亿元。完成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规划,积极申报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。成功申报金太阳示范项目4个,总装机容量57兆瓦,获补助资金3.2亿元。列入省重点工程调度项目12个。争取省级用地指标6357亩。双林镇被列为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。
着力夯实"三农"基础,现代农业稳步提升。兑现强农惠农政策补贴资金1.33亿元,争取现代农业等项目资金7782万元。农牧渔业全面增产,粮食生产实现"九连增"。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。出台《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》,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、省级14家;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全国表彰,新增省级示范社8家。38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04亿元,带动17.8万农户增收3.74亿元。特色农业发展壮大。制定了七大特色产业发展规划。果业投产面积达15万亩。新余蜜桔种植面积达12.75万亩,被列为全国特色柑桔品种优势产区,荣获"中国蜜桔之乡"称号。葡萄产区列为全省标准化生产科技示范区,早熟梨列入全省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。新增高产油茶2.3万亩、商品蔬菜基地8400亩。30万头生态养猪基地基本建成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。完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4.65亿元,创历年之最。31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、分宜县和渝水区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年度建设任务全面完成。分宜县被列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,渝水区被评为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(区)。建设高标准农田4万余亩,完成土地开发整理9.4万亩,新增耕地8780亩。新增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7.9万人。
着力抓好协同创新,科技研发取得突破。出台《关于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》,市本级财政安排各类科技资金1969万元,全社会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.6%,"543211"科技创新工程全面完成,"六个一"工程建设获省政府表彰。创新平台建设加强。国家锂材料及应用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获批,国家光伏产品检测中心获准筹建,建立了新能源、金属新材料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。企业创新能力提高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15家、创新型企业12家。国家级科技项目立项12项,其中"863"计划4项;省级立项42项,获资金支持2000万元;开发省级重点新产品45项。产学研一体化加快。出台《促进产学研合作办法》,与国内外高校、科研机构共建研发机构12个,引进技术48项,专利授权32件。与中国地质大学签订全面合作协议,合作重点高校达7家。赛维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、中国地质大学新余新能源材料研究院、华南理工大学新余工业技术研究院成立,国家新能源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落户。人才队伍不断壮大。引进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150余人。4人入选国务院、省政府特殊津贴人选。新增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。2名外国专家获"庐山友谊奖",1名获"国际科技合作奖"。荣获"新能源产业合作育人创新城市"称号。
着力推进统筹发展,城乡面貌焕然一新。统筹城乡发展总体实现程度78.27%,城镇化率65.58%。规划体系逐步完善。以市域规划为统领,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和县区、部分中心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,重点编制、修编了城市风貌、综合交通和中心城区停车场、商业网点、农贸市场、社区建设等专项规划。城市功能不断增强。"三城两区"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78亿元。公园路等9条"断头路"基本打通,仙女湖大道西延段、新余大桥等建成通车,环城南路、钟灵大道、高铁站前广场交通枢纽等项目顺利推进。改造维修城区21条主干道路面7.1万平方米。虎头山公园基本建成。主城区民用天然气置换全面完成。建设改造农贸市场3个。建成区绿地率、绿化覆盖率、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51.96%、53.37%、18.45平方米。中心镇建设稳步推进。67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0亿元。11个中心镇集镇人口达11.37万人,增长9.8%。罗坊、双林两镇通过国家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专家组评审考核。建设和谐秀美乡村精品示范点8个,在全省率先对辖区高速公路沿线181个村庄改造提升,推进了317个新农村建设点村庄整治,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680户。建设农村公路156.1公里。新建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场所36个。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。成立城市管理委员会,推行网格化管理,数字城管监督指挥系统投入运行,"大城管"新格局初步构建。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,市容环境明显改善。
着力优化产业结构,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65亿元,增长11.4%;占生产总值比重31.6%,提高了4.2个百分点。现代物流业发展提速。赣西中心物流园配套设施加快建设,客运西站全面竣工,入驻物流项目12个。赣西万商红商贸物流中心等10个在建项目快速推进,完成投资28.8亿元。道路货物运力增长11%。商贸流通业强力推进。成功获批全国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城市、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。"1020工程"完成投资22.7亿元,实现销售收入63.2亿元。星辉农产品批发市场、新余国际商城、正大钢材市场等项目快速推进,广城建材家居博览中心等投入使用。金融业创新发展。各项融资余额1175亿元,增长17%。新余农商银行挂牌运营,孔目江成功村镇银行开业,新组建小额贷款公司2家、获准筹建1家,新引进保险公司分支机构3家。城投公司第二期企业债券成功发行。文化产业稳步发展。抱石文化创意园主体工程完工,天工文化创意产业园列入省级首批服务业集聚区。原创动画连续剧《天工开物—开心岛》获国家优秀动画片奖并在央视上映。旅游业快速发展。接待游客681.2万人次,增长24.1%;实现旅游总收入47.3亿元,增长41.3%。仙女湖景区总规修编完成,5A级景区创建启动。百丈峰养生度假区、中国洞村、仙女湖国际大酒店、锦湖宾馆等项目快速推进,佛教文化博览园一期工程投入使用。
着力改善人居环境,生态文明成果丰硕。环境保护力度加大。成为全国第一个合同环境服务试点地级市。廖家江、贯早江环境治理初见成效。新建污水收集管网15公里。全面取缔仙女湖网箱养鱼。完成造林11.13万亩,被评为全省造林绿化"一大四小"工程建设先进市。启动"森林城乡、绿色通道"建设,完成通道绿化提升107.7公里。仙女湖、孔目江两个主要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,袁惠渠、袁河水质基本达到Ⅲ类,城区空气质量基本达到二级标准。在全省率先编制生态文明规划,建成国家级生态村1个,省级生态乡镇17个、生态村20个。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。单位GDP能耗下降5.5%,主要污染物削减任务全面完成。高新区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主体工程完工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获批。在全省率先启动机动车"黄绿标"管理。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启动。重金属污染治理成效显著。种植苗木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地的经验得到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,被评为全省苗木发展先进市。赣西花木大世界、兰花博览园、凯光生态观光园等项目快速推进,新种植花卉苗木3.02万亩,总面积达6.23万亩。完成因污染严重而失去生存条件的4个自然村搬迁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规划编制启动。
着力改善民生事业,社会保持和谐稳定。全市各级财政民生事业支出75.7亿元,全面或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87项民生指标和市政府确定的10件实事。就业创业成效明显。新增城镇就业2.45万人,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.65万人。新发放小额贷款3.5亿元,增长90%,扶持和带动1.99万人就业创业。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。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。城镇小集体企业职工参保工作全面完成。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人数达4万人。开展社会保险"五险合一"统征分付试点。企业退休职工人均月增资195.89元。新农合年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290元,参保率达98.5%。城乡低保月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350元、170元。农村"五保"集中供养、分散供养年标准分别提高到2640元、2160元。城镇"三无"特困群众供养标准月人均提高到400元。新(改)建农村敬老院13所,全省规模最大的民办养老机构银河园养老服务中心投入使用。发放高龄补贴2400余万元、物价补贴243.4万元。率先在全省建立重特大疾病救助制度。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序推进。开工新建廉租住房1230套、公共租赁住房1620套,发放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134户、250.3万元,廉租住房租赁补贴5600户。完成棚户区改造24.5万平方米。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。教育均衡发展初步实现,城乡义务教育各项免费、补助政策全面落实。率先在全省基本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。渝水区被评为全国"两基"工作先进区。建成渝水六小、仙女湖中学,北师大新余附属学校、分宜五中改扩建加快推进。落实学前三年行动计划,推行幼儿园分类管理。省职教园区路网建设基本成形,6所入园院校建设加快推进,新签入园院校2所。新余技师学院挂牌成立。基层卫生综合改革任务基本完成,在723个村卫生室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,分宜县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有序推进。成立市食品安全委员会,食品安全工作获全省先进,两次代表全省接受国家检查获充分肯定。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,获省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第三名,成功举办第七届市运会和第三届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(新余站)大赛。人口计生工作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。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"六连冠"。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。选派了72名群众工作特派员。所有乡镇(办)设立社会管理服务中心,实现矛盾纠纷化解常态化。创建了一批和谐社区和平安单位。第八届村(居)委会换届选举全面完成。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不断加强,安全生产形势稳定。应急救援装备全省领先。刑事案件发案率下降7.6%,赴省进京上访保持全省最低,没有发生影响稳定的群体性事件,全市社会政治稳定。
着力创新体制机制,政务环境不断优化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,全面落实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。深化部门预算改革,着手理顺市、县(区)事权关系。出台《关于支持促进新余高新区加快发展的意见》,推行大部门制运行、企业化运作模式。投融资体制改革稳步推进,组建了发展投资集团。制定《2013-2015年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》,荣获"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"称号。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全面启动。城乡"一元化"户籍管理制度、农村产权制度、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、土地流转制度等改革有序推进,农村集体土地"三权"登记发证工作进展顺利。国有林场改革扎实有效。企业一套表统计改革稳步推进。集中整治"庸、懒、散"和"假、浮、蛮",行政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。全面清理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事项,实行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。智慧新余建设启动,政府数字化综合办公平台投入运行,入选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。坚持依法行政,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成效明显。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,深化重点领域专项治理,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。审计、质监、海关、检验检疫、民族宗教、外事侨务、涉台事务、驻外机构、机关事务、防震减灾、地质找矿、方志档案、妇女儿童、科普、气象、人防、证券保险、邮政通信、烟草、盐业、海事、国防动员、民兵预备役、社科研究、红十字会人道援助和慈善事业、残疾人及老龄等工作取得新成绩。
2013年,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:生产总值增长11%、力争13%,财政总收入增长16%、力争20%,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%、力争15%,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5%,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%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%,外贸出口总额增长5%、力争10%,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%、内资增长20%,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3%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.5%以内,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。
《新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(草案)》提出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:一是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,加快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;二是致力建设赣西区域中心城市;三是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。全市"十二五"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是:到2015年,生产总值达1700亿元,年均增长15%;财政总收入280亿元,年均增长28.3%;固定资产投资1650亿元,年均增长20%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8亿元,年均增长18%;外贸出口总额50亿元,年均增长20%;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000亿元,年均增长32.4%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000元,年均增长13%;农民人均纯收入14100元,年均增长13.5%。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新余网(xinyu.cc)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